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越南行] 體驗學習五天四夜初探整理

***
越南文化體驗學習五天四夜行初探
整理

【文化差異】
一、物質面
(一) 食:飲食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精華。遠古時代,人們對食物的基本動機是填飽肚子,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漸漸變成一種生活品質的象徵,一種享受。每一種食物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都是經過生活歷練形成的體系。

在文化認同上,語言和飲食是最常成為外籍配偶的「文化邊界的標誌」。藉此形成群體重大的依據,也是文化認同中最外顯的標誌。我們可以透過食物的研究了解人的行為與文化的意涵,每個人都必須吃,到我們吃什麼(What we eat)?最後變成我們是什麼(Who we are)的一個重要標記。換言之,你認同此群體,你就該遵守群體對食物的規範:何食可吃,何者可禁。食物偏好,存在的原則就是:只有不同味覺的外國人存在下,才會形成認同的標誌。

關於越南菜的飲食特色主要是以魚露為主軸發展而出,口感以清爽酸甜為特色。涼伴菜用蘿蔔絲與小黃瓜加上醋與魚露醃製而成,灑上些許花生粉點綴,口感是酸甜且有脆度,十分適合夏天開胃。難怪越南人儘管吃的多,但是體脂肪過高的人數也不多,走在街上比比皆是纖細苗條的人們。

他們醃製的配菜種類繁多,且每道菜都會用到魚露,因此,酌料的學問十分深奧。對於烤雞要沾何種沾醬,水煮鴨要搵何種料,蒸魚要用哪種調味料,炸豬如何變清爽排油膩,都十分講究。且不時會有令人驚艷的食材,如炸蜜蜂或是紅燒駱駝肉等,讓我們看了嘖嘖稱奇。另外越南人吃飯一定要搭配飲料,成年男子會點啤酒來小酌,女子可點可樂或礦泉水飲用。他們不會避諱小孩喝酒,並且鼓勵男孩童喝點小酒。對於遠道而來的客人,則會敬酒以示禮貌,客人則是要回酒表示。

與其他東南亞料理相比,越南菜口味顯得清爽順口不油膩;與中華料理相比,曾經是殖民地的越南多了一份特殊的異國風味;與西餐相比,越南菜因為善於使用各種香料,而具有豐富的南洋色彩。這樣的特殊定位,讓越南菜別有一番濃郁的南國風情。醬料是越南飲食文化的靈魂,只有配搭合適醬料,才能把食物最美好的味道呈現出來[1]

(二) 衣:想到越南人的服飾,首屈一指就是越南國服-長杉,亦稱越南旗袍。長衫是越南女性獨特的傳統服飾,通常以絲綢類質料輕盈軟薄的布料裁剪。越南長衫除了手工精細考究外, 還相當講究穿著的身段,因此每個人穿起來都要非常合身好看。這種已成為越南國服的傳統服飾,有點類似中國的旗袍,但衣服自腰以下開高衩,配上同花式或白色布料的寬鬆長褲,不論蹲、坐、騎車都很方便,長衫部分,腰部以上裁剪得非常合身,腰部以下寬敞,左右各開叉至腰部,內著寬筒喇叭褲,極合身的上衣配上飄逸的裙擺及長褲,無疑將嬌小的身材襯托得更優美。一套約五十萬越南盾至六十萬越南盾上下不等,折合台幣是一千元至一千二左右。量身定做後,約略兩天就可以拿到屬於你個人的長杉。
越南女性的穿著通常是搭配緊身長牛仔褲,加上高跟鞋為主。女生不穿短褲。儘管是如此悶熱的河內市區,穿短褲或裙子的人少之又少。他們觀念認為穿短褲是不夠禮貌,穿裙子則是特定行業制服才需要。

在越南人的審美觀,高且豐腴是最完美的女性。以一百六十公分為分水嶺,分為高與矮。但也別過高,因為相對越南男性普遍身高也不高。體重則是要豐腴帶點肉感,不同於台灣喜愛骨感名模的風氣,截然不同的審美風氣。且越籍父母在選媳婦時,標準為身高不能過矮、不能過瘦且要帶點豐腴,跟台灣傳統社會相似。

(三) 住:我們旅程中是住小旅館為主,住一晚約美金十一元。小旅館溫馨精緻,應有盡有。當地居民房子是以洋房為主,帶有濃厚的異國風情,一樓通常為自用店家,可擺雜貨做生意。在大城市才看的見高樓大廈,可說是新舊風潮建築相鄰的衝擊感。
(四) 行:旅行途中是以計程車為代步工具,車上有計算價錢的機器,依車型大小[2]或旅程長短有不同的計費方式,傳統的三輪車只有在觀光區才能看到。一般民眾是以摩托車為代步工具,和台灣不同的是打檔車居多,95%是打檔車的市佔率高居不下,由於他們摩托車進口稅率高,所以行駛的摩托車以本國生產的為優先考量。且他們行車方式是以喇叭為背景音樂,整條街無時無刻都充斥著喇叭的聲音。不同於台灣,喇叭聲是種問候打招呼的方式。
(五) 育:越南教育制度原師法前蘇聯及東歐模式,近年來因為開放改革需要,教育制度及內容有相當大變革。為提高大學教育水準,政府整合各大學院校成立河內國家大學、胡志明市國家大學及順化、峴港、太原等區域大學,並規定自1997年起各大學入學考試增加外文項目﹑開放私人興學,將普通中學改制為專科中學,積極鼓勵公職人員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以做為升遷參考依據。越南自經濟開放改革後大學新生之志願有明顯轉變,由以前之醫學、藥學、科技學系等,轉為現實熱門之英文、資訊、經濟、法律等學系。越南就學率達92%,教育經費佔全國總預算12.8%,目前有126所大學院校。[3]越南教育學制為五、四、三、四制即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部份學系如建築科系為五年,醫科為六年,碩士二年,博士二年至四年),國民義務教育為九年至初中階段。大學學費每年約60至100美元。
(六) 樂:河內多湖多樹,綠意盎然,西湖、還劍湖、列寧公園、胡志明紀念堂廣場為市民休閒主要場所,畫廊林立經常舉辦畫展。四座主要博物館(1)歷史博物館(2)革命博物館(3)軍隊博物館(4)國家美術館,歷史博物館遭戰火破壞,損失慘重。文化宮及河內大戲院經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亦有獨具特色之水上木偶表演。居住在河內的居民,飯後可以去湖邊看夜景談心,是個不錯的休憩場所。尤其是夫妻情侶濃情密意的約會聖地。

越南居民平常的娛樂就是下午茶時間,忙裡偷閒。有時來杯咖啡、或是茗茶都有不同風情。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是非,或是在家門口打象棋娛樂。較年輕世代的人會去逛夜市、看電視戲劇、聽流行歌曲,也有台灣來的偶像劇,難怪說是地球村,台越的年輕人是同步資訊。且他們人手一機,手機在那是十分發達,不過費率不低。網際網路也慢慢開始成長。

二、價值觀
(一) 貧富差距:不只城鄉之間的差距甚大,在市中心與郊區就有明顯的區別。越南經濟因長年戰爭,工業設施、 公路、橋樑均遭嚴重破壞,統一後遭歐美各國經濟抵制,且因內部政策錯誤,造成經濟發展停滯、農業減產、通貨膨脹劇增,致今日的越南仍然貧窮落後。自1986年實施經濟改革後,近年來自國際的援助及外資紛紛湧入,協助基礎建設,越南正逐漸擺脫困境,發展經濟。國民所得及幣值:越南國民平均所得USD 547.7(2004年);胡志明市國民平均所得USD 1,640(2003年)。
因而不同所得群在其消費支出上,會有不同的因應路徑。如我們在星巴客啜一杯咖啡,在他們眼中是奢侈的行為。
(二) 地域衝突:對於現代地域共同體的樣式,由於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要素在國內各區域間不同的分佈結構,進而在地區發展中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在越南可簡單分為幾個區域:北越、中越、南越地區。其中北越人(以河內為例)因國民所得比鄉村地區為高,所以較常有優越感。而中越地區因受越戰影響,許多地方建設待重建,相對的生活水平較低。而不同地區都會有其特殊口音,透過這些口音可清晰分辨何種地域的人。而具有強烈優越感的北越人,以自己為越南文化代表為驕傲,進而去評論其他地域的人。就如同台灣的北部人帶有強烈的優越感,以自我中心本位意識進行思考。此外表姊(北越)與男友(中越)交往期間受盡家族的百般阻礙,反對的理由不外乎是,中越人小氣、吝嗇等等,與台灣的客家人的刻板印象極為類似。他們的戀情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雖然這段戀情最後無疾而終,但從此事件得知北越人對於家族文化傳統非常保守,且對此議題較嚴肅不易溝通,相對於南越人的浪漫隨性,實為大不同。
(三) 保守vs.新潮:河內的生活節奏緩慢而安逸,有美麗的湖光山色、濃蔭蔽日的街道、翠綠的公園、殖民時期留下的法式建築和令人吃驚的現代摩天大樓。就如同新舊世紀的分隔線,新舊文化產物交替映入眼簾之中。望見河內的寺廟、紀念碑和老城區狹窄街道上的文化遺產,看見越南古老的民族精神,但另一頭坐在街頭品嘗卡普齊諾咖啡、名牌商店高樓聳立、百貨公司林立的現代化景物,炫耀手機的河內新生代,舊有保守審美觀念也逐漸被迷你裙風潮淡化,清晰地反映整個國家正經歷迅速的變化。
(四) 友善vs.排外:基於前項保守特質,一般而言,越人給觀光客的印象是非常排外且防衛心重的。以北越為例,對於外來訪客會投以特異眼光,不善交際,有種冷漠的隔閡。如訪問為例,校方知道我們的到訪,避之唯恐不及,深怕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儘管我們只是參觀而已。也許在他們的體制下,要透過縝密完善的溝通才如以成行。但如果是有血緣或是朋友情誼,招呼禮數樣樣都不會少,設宴請客更是不在話下。所以可說越人是冷漠的外表下,有一顆熱情的心。且越南人的稱謂語多半是以兄弟、姊妹相稱,不論是用餐時的服務生,抑或是血拼時的店家,都具有十足的親切感。
(五) 嘈亂vs.秩序:何謂亂中有序,在越南便可略知一二。在河內繁雜忙亂的交通網中,喇叭鳴叫聲、機車打檔聲譜成一曲熱鬧的交響樂,不守秩序的車輛、行人在車陣中穿梭,但又來去自如。小江導遊曾告誡我們:在越南如果沒有勇氣,就永遠過不了馬路。儘管法律明文規定隨意穿越馬路罰鍰越南盾二十萬,儘管車水馬龍的車潮排山倒海而來,還是要義無反顧的快速穿越、別無選擇。但看似癱瘓的交通網,卻少有車禍傳出,亂鳴喇叭也似乎成節奏感播放,是謂紛忙混亂中的井然有序。
(六) 婚姻vs.家庭:在傳統越南人家的觀念,成家立業是理所當然必經之路。就像傳統農業社會般,注重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後嗣、興旺家族人丁之說。他們對於頂客族或是不婚主義者很難茍同,無法接受無後裔傳承。在他們文化深層假定已為此種社會建構方式,呈現其文化價值,藉此可觀察其活動組成方式加以了解該群體相處模式,因具有某種親屬連接關係所為的互動,這些人可能比鄰而居、耕地相連,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協助等。而婚姻是種擴大社會網絡並建立結盟關係,建立一種社會關係,舉凡父母對孩子的法定親權,並賦予配偶對彼此的義務權利。在越南的女性以丈夫為天,唯唯諾諾竭力當丈夫背後的推手,因越戰時期男性從軍行,女性一肩扛起家計重擔,所造就的卓越能力是不容小覷的。我們在越南所遇見的女性都能幹,一手包辦許多家務決策,但男性自小受盡尊寵、養成爛漫性格,具有絕對權威,大事多由其主導決定。
大眾與媒體常以為越南是母系社會,其為重大誤會。越南在一千多年被中國侵略之後受到儒教的嚴重影響,生活之中重男輕女表現非常嚴重。比如:孩子從父姓,家裡重要決定均由父親主導。但那為何離婚時發生監護權糾紛,越南法官常把監護權判給母親呢?因媽媽通常照顧孩子比爸爸還無微不至。越南法律規定跟世界各先進國家一樣的:判離婚時,該看誰能提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在越南,離過婚的男性通常會續玄,而女性往往一輩子過著孤單的日子,將所有心力付出給予孩子,養孩子成長,為孩子犧牲。因此媽媽應該有更好的條件來撫養孩子。受中國傳統儒家影響甚大,父權主義深植人心。

三、認同歷程
首以筆者的背景作認同歷程的分析,從開始身分角色的衝突,內心夾雜的矛盾與不安,直到體驗學習之旅的企劃出現所產生的契機,以及體驗後的認同轉變過程,以客觀的角度去評論主體的我,認同如何變化的歷程與心得。以下分述之:
(一) 衝突
「你是越南人嗎?」這問題一直纏繞著我二十餘年,儘管我如何避重就輕,輕描淡寫過去,仍是在群體中引起注意。我想要低調,掩飾我這個特殊的越人身分,但無奈我的姓名彷彿是在嘲笑我的不自量力。

原生家庭的雙親皆為越南人,隨著七0年代中期越戰難民潮、跑船至澳門、澎湖,輾轉來到台灣本島,而我是在澎湖出生。印象中,澎湖就讀幼稚園的記憶模糊,只依稀聽長輩說我小時後不愛與人親近,用冷漠的心去防備每件事情、甚至武裝自己,也許是害怕期待越多,失落更大的緣故。敏感容易受傷的心,害怕陌生人知道我的身分,給予歧視奚落的眼神,因此我逃避與拒絕友善的關愛。
父母教養的方式是採用嚴格專制型態,且小時後有嚴重的重男輕女待遇,他所受的尊寵是高高捧在手心上。而我凡事都要與哥哥比較,永遠在追尋他的腳步。哥哥也會用戲睨的語氣調侃我、命令我完成家務事。而我總是默默的承受著一切。我的小時候是一個非常沉靜的小女孩,屬於被忽略的小孩。因為擔心標籤化而被排擠,非常害怕與人交談,變得很沒自信且自閉,總是一個人默默躲在角落裡發呆。有時候望著窗外天空,試圖想要飛出與生俱來的枷鎖,但只是奢望白日夢而已,有時候又一直凝視著黑板,思索如何讓其他人認同我,但似乎解不開我身分角色上的矛盾。

我聽得懂父母講的每句越南語,但卻不敢用越南語回應,只因我怕別人會認出我的口音並給予差別待遇,因此極力掩飾我原生母語。每當母親對我說越南語,我總是以漢語回應她。也因如此,現今母語能力只剩聽力部分,口說則是零落淒慘。那時越南語雖離我很近,但我卻害怕去使用它。對我而言,在那時說越南語是一件很不光采的事情。台灣社會輿論的壓力,閩南沙文主義的氾濫,放送「非我族類」的媒體恣意污名化,弱勢族群應如自處?唯有被同化一路,才能減少歧視的眼光。

我的求學過程之中,最讓我困擾的是:初至新環境,必須要自我介紹的那時候。面對我的姓名,簡單三字卻如百斤巨石、難以啟齒。每當我說出口那一剎那,台下總有人質問我是否為越籍人士,讓我覺得非常難堪,只好虛應故事,朦混過去。掩飾手法之成功,即使是同窗三年的好友,對於我的身分也是懵懵懂懂。其中,最成功的策略是以暱稱代替姓名,讓人看到你就立刻聯想到你的暱稱。久而久之,代表越南涵義的姓名就會慢慢淡忘在他們記憶中。也因此對於我越南血統的身分,選擇慢慢遺忘、抹去。但我究竟是哪裡人?

就如同失根的蘭花,找不到國家認同的歸屬感,在兩國文化間拉扯分化,最後發現自己無所適從。身為越南人卻忘卻自己在地的母語文化,身為台灣人卻被該地居民標籤化為弱勢族群、用偏見與歧視對待,我到底該如何安然自處?於是,我選擇隱藏。絕口不提有關我的越南籍背景,刻意逃避有意無意的追問,把它當作心中三緘其口的秘密。

(二) 契機
待年紀稍長之際,在校學習多元文化的同時,逐漸明白越南文化的部分精隨,並非是粗鄙、不入流的次等文化。於是我開始思索兩個文化間,是否可以截長補短?而非得要捨棄其一,以及忘卻母國文化。偶然機遇下,正巧專題研究關於外籍配偶認同的歷程以及如何消弭偏見等議題,文獻分析回顧有關外籍配偶適應的問題,進而新台灣之子所衍生的教育問題等,以及在所處的生活圈訪談了一些越南籍配偶,作為我的問卷分析討論,同時越南五天四夜的體驗學習之旅,亦是我認同轉變的重要契機。

藉著文獻整理分析後,我深切體悟到外籍配偶身分認同轉變的矛盾與害怕。她們遠道而來嫁為人妻,離鄉背井的恐懼與異文化的衝擊,所造成的適應問題並非短期內就可解決。再加上旁人對其異樣眼神,或奚落,或訕罵,媒體的污名化以及標籤化,成就她們弱勢族群的地位,使她們與他的小孩認同造成障礙。使他們排斥該母國文化,此種同化行為殲滅文化的多樣性,且他們所做的努力還是不得社會的認同,依舊是「外籍」配偶,而非本國籍。進而他們逃避認同台灣文化,藉由自我放棄尋求解脫,引發出許多社會問題,造成許多社會成本的浪費。

在與社區的外籍配偶懇談過後,發現她們跟我一樣具有矛盾的認同歷程,在兩國文化之間進退兩難。下一步該怎麼走?她們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臨極大的挑戰與抉擇。透過這次的體驗學習之旅,我將以越裔台灣人的身分自居,返回去適應我的越南原生文化,藉以觀察我的認同過程如何轉變、怎麼轉變、以及為何轉變。

(三) 涵化(acculturation)
『涵化』理論的建構[4]
不同文化團體的接觸與互動,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中一直很重要。此過程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在二十世紀二○年代迄六○年代間,在西方人類學界引起廣泛的討論。而涵化、同化與文化接觸是人類學理論中屬於同一組的概念,前二者較為美國學者所樂用,英國學者則較喜用文化接觸的概念。在本文中作者集中在與涵化觀念相關的討論,一則因為人類學在這方面的討論較為完整,且和本文的論點有直接關係;另則從涵化/同化所衍生出來的『漢化』觀念一直是一般在討論異族文化與漢文化接觸過程的『標準』思考模式,作者認為這有必要再於予商榷之。

『涵化』這一個概念的由來,據美國人類學家Ralph Beals的考察,是一九二○年代中期,一位德國 Walter Krickeberg 在演講時以此概念說明解釋非洲興古河上游部落文化接觸後的共同發展出的文化基礎之過程。此一概念傳到美國人類學界,到了一九二○年代後期引起廣泛的討論與使用,於是一九二○年代後期到一九三○年代的中期,有關『涵化』的研究漸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範疇。

涵化的意涵是什麼?早期的定義相當混淆,常以西方文化對土著文化的影響為涵化的意義,是西方文化或文化接觸為文化變遷的原因,英美學者視與西方文化接觸的土著文化繼而產生的改變稱為『涵化』。Malinowski在《文化變遷的動力》書中指出,文化變遷的因素與動力來自兩方面,一為文化自身力量,一為來自不同文化接觸下的文化傳播。此說成為當時對涵化概念的初期解釋。真正開始對涵化概念比較有系統的、客觀性的界定,要到一九三六年,三位美國學者:Redfield、Linton、Herkovits在《美國人類學家》的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涵化研究備忘錄〉,對涵化的定義有如下的說明:「涵化的概念幫助我們瞭解一種現象,那是來自【兩種】不同文化體的個人,在不斷地第一手接觸下,產生了異於其中一方的或兩方團體原來文化模式的【文化】變遷。」此定義仍有些模糊不清,很多基礎問題也未能解決,到底涵化是一種過程或是結果?就當時學者看來,涵化不僅是一種結果,更重要的是一種持續不斷的互動過程。

由於有關涵化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與部落社會或殖民社會的脈絡下進行研究,而西方文化又常是強勢文化,影響地方文化甚鉅。涵化的提出,讓原本單方面的同化理論開始有所改變。以下分述之:一、文化接觸是個持續不斷的互動過程;二、這種互動過程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三、文化接觸的研究主要機制在於不同文化團體的個人。也就是說,涵化是由兩個以上的文化群體間,持續不斷的接觸產生文化特質的交換,該文化某些部分可能會改變,但群體依然保有其獨立性。筆者將以此概念對越南文化作另一不同的研究。

在越南參訪短暫五天四夜的行程中,體驗到文化差異的窘境、因口音被越人奚落差別待遇等情形、以及學習的越南語的渴望卻溝通障礙,逐漸認同越南這塊屬於我原生的土地,最後不畏懼越人身分、以越南人優秀的文化為自豪。

原本排斥的心態,更坦然面對我的身分,藉由這次的旅程去感受到越南文化的樸實無華,卻又蘊藏許多智慧結晶,讓人嘖嘖稱奇。如何從正常飲食中享有曼妙曲線,透過清淡的烹飪方法,不管是蒸、煮或炒、炸,都會搭配爽口的酌料與生菜,去油解膩的不二法門,所以越南人鮮少有文明病肥胖的困擾。如何從陌生的環境中找到正確方位,儘管沒有現代化的GIS衛星導航,但是她們地圖的貼心設計,先把某市分若干大行政區域,再依其區域分別摺疊以便搜尋,若把全部行政區域攤開就會恢復該市全貌,透過此項巧思,可以把地圖縮小隨手攜帶,非常方便,如在台灣應可以申請創意專利。狹隘的侷限在自我國度的設限,剛愎自用鄙棄其他文化的長處,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現今全球儼然是地球村,各國文化彼此互相影響,多元色彩將會使眼界更大開。

儘管異文化碰觸的過程中,會有誤解的地方,造成摩擦與不諒解,皆是在所難免。唯有尊重了解對方文化意涵,並保持友善的態度去互動、溝通,才能維持跨文化間的情感交流。在旅程中,越人對我們用餐量一直很耿耿於懷,因為國人在台灣進食量都維持在七、八分飽,甚至為了維持身材而少量,轉換到越南這個環境,他們對於我們的小食量很不諒解。起初他們會錯意,以為我們覺得越南食物不美味可口而拒絕用餐,更對茹素者產生質疑,覺得不能享受大口吃肉是很遺憾的事情。後來經過我母親長途電話的解釋,台灣人食量跟小鳥一樣小,家族那邊的人才漸漸釋懷,不強迫我們吃超出我們能負擔的食量。但越南人還真是大胃王,儘管是瘦如柴骨的導遊小江,都具有吃三碗白飯的實力,著實讓我們台灣人看傻了眼、津津樂道。

另一個衝突點是語言障礙,英文在該地極少被使用,所以造成我們極大的困擾。只能靠小江導遊獨自翻譯,而當她分身乏術之時,會聽而不會說的表達能力障礙是我這趟旅行的遺憾。看著旁人用流利的越南語閒話家常,儘管都了解談話內容,但卻像啞巴吃黃蓮、說不出完整的對話,只能用可憐簡單的字彙拼拼湊湊,深怕越人親戚會覺得我不健談,只能一味的微笑表達我的熱情。當我提起勇氣說出笨拙的越南語,還是會被越人親戚調侃笨拙的口音,以及質疑我身為越南人為何卻不會越南語。我真是啞口無言,深深體會ABC的窘境,因客觀環境的不允許而喪失我學母語的機會,但透過返越這契機,我開始努力學習我應有的原生母語,儘管不流利而遭到旁人的譏笑,但我終於踏出這一步。

當我回到台灣,仍熱心教週遭好友簡單日常越語,朋友們都覺得十分新奇有趣,也算是另類的文化傳播交流。而母親知道我學會簡單的越語,心中覺得很欣慰。她打趣的說道:「只要你留在越南一個月,包准你全部學會。」我當然知道他對我的期望與苦心,也冀望原生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母親亦表示如果有機會,她願意把我帶去越南重新學習越南拼音文字,可在當地當台商的華語老師或翻譯人才,創造台越地區,不論是經貿或文化上的多元交流互動。

從這趟旅行中我找回我遺失已久、對越南的認同感,深埋在我心中的秘密終於晴朗了。我終於釋懷了。能有勇氣說:「我是越南人。」並且以越南文化為榮,開始使用我的母語、試著了解越南文化的精隨,不斷地學習。

民眾對於越南文化多半是摻雜外籍配偶的仲介婚姻,舉凡越南情緣等節目公開物色媒介婚姻,使得越南文化多半被偏見矇蔽,而外籍配偶與其子女也被標籤化給歧視。誤解常發生在不了解彼此文化的過程中,唯有嘗試著體驗理解他國文化,才能以客觀的角度去品味不同文化的相異處,讓地球村中的每個國度的文化皆多元廣博。
[1]特色醬料提味 越原汁越美味。引自http://0rz.tw/c22rY (96/09/16)
王宏仁,(2004)。越南魚露調味出台灣新文化。新新聞第925期,p70-71。
林開忠,(2006)。《跨界越南女性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討》。南投:台灣東南亞學刊3卷1期,p63-82。
[2] 有分休旅車、小客車、摩托車的計費計程車。
[3] 引自越南教育http://www.teco.org.vn/abouttechnart.htm (96/09/22)
[4] 引自中央大學歷史教學資訊網http://140.115.170.1/Hakka_historyTeach/abstract_detail.php?sn=187 (96/09/28)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越南行] 體驗學習-河內古蹟與流行採購一日遊

清晨天甫亮,準備就緒後退房,告別了諒山這個溫馨的小旅館,遂在附近的牛肉河粉店覓食早餐,品嚐完畢後,驅車一路狂飆至河內國際機場送別大修老師。因老師要去昆明開會,所以早我們一日啟程離開越南。

告別老師後,小舅舅帶我們去河內的龍邊旅館check in,是我們今晚的落腳處。龍邊旅館從窗外遠眺,可以看見紅河依偎在旁。不過房間內濕氣重,有霉味,應是連日下雨的影響。表姊們也從諒山隨行陪伴,與我們同樂。我們在小小的房間互相交流,三種語言交雜、嘈雜紛亂的進行牌局。而一旁電視螢幕是那麼熟悉的HBO頻道,但卻是字正腔圓的越南文配音,真讓我們嘖嘖稱奇。待休息片刻後,舅舅邀我們去附近小餐館吃午餐,在此也遇到在河內的舅公舅婆,還有在河內讀書的表哥。大家對從台灣拜訪的我們的出奇不意之來訪表現的非常歡愉,儘可能的招待的無微不至、賓主盡歡。

享用過午餐後,馬不停蹄的跑去河內有名的景點參訪。河內的生活節奏緩慢而安逸,那有美麗的湖光山色、濃蔭蔽日的街道、翠綠的公園、殖民時期留下的法式建築和令人吃驚的現代摩天大樓。透過河內的寺廟、紀念碑和老城區狹窄街道上的文化遺,還能看到越南古老的民族精神,但坐在街頭品嘗卡普齊諾咖啡、炫耀手機的河內新生代,也清晰地反映整個國家正經歷迅速的變化。

河內是越南主要的旅遊城市,市內湖泊星羅棋佈,終年樹木常青,鮮花盛開,風光秀麗,有“萬花春城”之稱。河內的名勝古跡居全國之冠。著名的遊覽勝地有:還劍湖、西湖、文廟等。位於市中心的還劍湖碧波蕩漾,把城市點綴得格外美麗。
●還劍湖[1][2][3]
也稱為小湖,位於河內舊城的中心區,被稱為河內第一風景區,這裏四周樹木蒼翠,湖水清澈如鏡。如果你起得夠早,大約在六點鐘左右,可以看見當地人在上班以前集合在還劍湖畔,專注地練著太極拳或從事其他晨間活動。 湖內島建有龜塔(Thap Rua),塔身小巧玲瓏,頂端有一顆星。湖中心還是獨柱寺和玉山寺。玉山寺內供奉著關帝、興道王和文昌帝君三聖。玉山寺門外建有一座5層石塔,塔頂狀似毛筆,大門由4根筆狀石柱構成,有漢字對聯“臨水登山一路漸入佳境,尋源訪古此中無限風光”,寓意“金榜題名”。 關於還劍湖的傳奇雖然眾說紛雲,但每種傳說都不脫李太祖獲得神劍的經過及他使用這把神劍抵抗明朝的侵略(1418-1428年)的過程,這故事聽起來就像越南版亞瑟王傳奇(Excaliber)。當李太祖終於推翻明朝的統治後,便駕著小舟來到還劍湖的湖心,將神劍還給神龜,據說這只神龜從李太祖手中收回神劍後,就馬上潛入湖中,從此消失無蹤,“還劍湖”之名便由此來。

●西湖公園
西湖(有的史書上又稱金牛湖),是河內的著名勝景,為河內第一大湖,素有“河內第一風景區”之稱。西湖位於河內市區的西北部,面積500公頃。環湖道路長達17公里,湖中最深處為3. 4米。西湖附近的四總養植桃花最負盛名。每當桃花盛開季節,這裏花開鮮紅,遊人絡繹不絕。 歷史上,早在李朝定都河內(升龍)時,西湖就已成為河內最著名的遊覽勝地,號稱“河內第一名勝”。也就從那時候開始,歷代封建帝王陸續在西湖周圍建起了許多寺廟、宮殿。湖畔的古跡至今仍有鎮武觀、鎮國寺、金蓮寺等。自古這裏就有“劍湖煙水西湖月”之美稱。 如今,湖面蕩漾的遊艇,湖邊飄拂的絲絲綠柳,青年路上盛開的鮮花,熙熙攘攘的遊客和來往行人,都為城市增添了絢麗的色彩與活潑的生氣。天氣晴朗時,遊人漫步堤上,可以看到遠處淡藍色的傘園山。西湖公園有濃厚的中國風,從城門上的文字便可略知一二。西湖公園顧名思義,湖位中央,紅拱橋搭起另一個世界。探頭窺究,坐落孔廟與神龜與一片綠色盎然,在這午後特別涼爽。我們就像觀光客一樣,三人迅速拿起數位相機猛拍湖光風色,儘管艷陽高照,投映在湖面上漾起閃爍的光芒,漫步在其中,有種神清氣爽的暢快。越南觀光景點的門票都是五千元越南盾(台幣十元),且入口處有許多專業攝影家專門為觀光客拍照賺取些微報酬,因此我也充當攝影師替隨行的夥伴們攝影留念。湖邊有許多長椅供人稍作休憩,亦有情侶至此濃情密意,此時表姊叫我盡快拍下一對摟摟抱抱的戀人,對她們而言是很新奇,基於保守的國度,只有在河內首都這個新舊思潮衝擊的地方才能看到如此驚世駭俗的事情;不過在我們旁人看起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文廟 (Van Mieu)
越南的第一所大學是皇帝李太宗 (Emperor Ly Thanh Tong) 於1070年建立的,坐落在河內的一條僻靜街道。校園採用的是典型的傳統越南建築風格,充份反映儒學風格,非常罕見。五進院落代表了自然的五大基本元素。位於整個建築中央的走道象徵著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此處還有專業的英文導遊為觀光客解說其歷史沿革,亦不能或缺觀光客最愛的紀念品店。我挑了四張各具風情之越南景點的名信片作為伴手禮物。
根據古訓,進入每個院落前都需完成一項任務,進入首個庭院,首先必須下馬,這座大門稱廟門 (Entrance to the Way) ,但進入第二個庭院大中門 (Great Middle Gate),從前的你必須養好品德,學好才能,如今是付好門票入場費五千元越南盾(台幣十元)。其後你要在文學上取得傑出成就,才能進入奎文閣 (Constellation of Literature Pavillion),這座精美的建築被看作是城市的象徵。奎文閣是前往第三個庭院碑園 (Garden of the Stelae)的入口,園子內石龜背上刻著自1400年以來所有進士的名字。領教了儒家教育後,你便可來到第四個聖賢院 (Courtyard of the Sages),在那你可以參拜孔子。第五個庭院是國子監 (School for the Sons of the Nation) ,面是大學的教室和宿舍。1947年,學堂為法軍炮火摧毀,原來的建築幾乎已經蕩然無存。

參訪完河內的名勝古蹟後,我們想體驗與西方風潮撞擊下的越南是如何,因此小江導遊帶我們前往河內知名的百貨公司去挖寶。一模一樣、分不出有何差別,價錢大致來說是維持與台灣相同的消費水平,沒有特別貴、亦沒有特別便宜。化妝品仍是貴婦的天地,對越南人而言是一種奢侈,一塊粉餅要五十萬零五千元越南盾(約台幣一千零十元),在台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消費,一杯評價不高的咖啡要五萬越南盾(約台幣一百元),對她們來說是一種奢侈品,甚至是象徵高貴地位的休閒活動,一般人家的下午茶慣於自泡茶或咖啡打發。
發現新奇的是越南展場也有SHOW GIRL,但穿著卻比台灣保守許多。一個女性裙擺在膝上五公分對他們而言就是SEXY,如果穿迷你裙必定是VERY SEXY,所以如果以他們的價值觀來看台灣,台灣寶島是個滿街滿股的性感女人到處跑。後來為了應景,在月餅販賣店挑選風味特殊的越南月餅,花了越南盾十九萬多(約台幣一百八)。關於月餅的口感,據說是甜中帶鹹,還蘊藏一整科蛋黃象徵滿月團員。我們人手一人一盒,滿載而歸。

由於今天行程緊湊,導遊表姊們尚未獲得到午睡休息時間,在SHOPPING完後,直接殺回旅店小眠片刻,靜靜等待在越南最後一夜的晚餐時間來臨。稍後,舅舅親自接待我們去享用河內有名的蝦餅大餐。該店面鄰近湖邊,微醺的燈光閃耀著一種閒情逸致。蝦餅是用新鮮的湖蝦,當天現撈現炸,裹上薄層粉衣,染上金黃色的色彩,再與魚露譜成最佳滋味。酥酥脆脆的口感,又吃到整隻鮮蝦的口感,實在是一道精緻的料理。配合酸酸甜甜的鮮魚湯,彷彿走到南洋天堂的殿堂。飯後,步行至舅公舅婆在河內的居所,小憩半刻茶飲話家常,談到我童稚時期到現今吾家有女初長成,談論舅媽曾來過台灣工作的那一段往事,舅媽還邀我去看我兩個可愛的小姪子,看他們喊我阿姨非常新奇。

半响之後,舅媽一行人帶我們去附近夜市逛逛、採買紀念品,只見我們在人潮中穿梭,淹沒在人群中。包包、圍巾、蜜餞應有盡有,連台灣流行的偶像劇都同時在上映販賣,讓我們大呼神奇。就跟台北的士林夜市一樣,想的到的物品幾乎都有販賣,我還買了一個甜筒給我姪子品嚐,牛奶優格口味的,一個五千元越南盾(十元台幣)。購買的妙計是由本地人直接交涉,因為如果被店家聽出是外地人的口音,價錢可能會多個幾成,也因如此,舅媽就是我們的殺價高手。這是我們這家族與生俱來的天賦吧。等採買過後,徒步走回舅公舅婆家,與她們道聲晚安之後,回旅館就寢休息,等待明日中午的班機。

***
96年09月10日清晨下個傾盆大雨、雷聲交雜,不過玩樂疲憊的我們睡的很香甜。七點左右徒步去市場附近吃個河粉早餐後,再回到舅公舅婆家道別聊天,不巧又下雨了、天濛濛灰。星期一是個正常上班上課的非假日,路上機車、汽車與腳踏車互相爭道,等公車的人龍站滿了站牌附近的空間,喇叭聲不絕與耳彷彿再跟我們問候或是道別。舅婆準備了很多禮物要給我帶回去,月餅五盒、綠豆餅一打、越南火腿五個,把我的行李箱裝的滿滿,比我帶來的東西多了兩倍重,更恐怖的是還有某種果實,用來醃製的食材,她們仔細用報紙分裝好,要堵絕海關的查緝。因為台灣海關是不能攜帶農產品入境,所以在行李檢驗站那會有緝毒犬巡邏。隨著時間的流逝,讓我越來越害怕趕不上班機,大雨把河內的悶熱澆熄,但也把我們的行程給延誤。再等候良久之後,計程車才終於緩緩到達旅館門口,我們二話不說,驅車開往機場。果然是千鈞一髮,差一點坐不上飛機回台灣。我們到達機場的時間,距離華航關櫃的時間只剩五分鐘,大家心中不禁冒冷汗、很緊張。更慘的是我的行李還被海關仔細檢查,果然伴手禮不能裝太多讓人注目。在檢查的同時,我都快哭出來了,深怕坐不上飛機回台灣。直到海關人員嚴肅的臉孔,從他口中道一句OK的時候,我才急忙飛奔到出境的檢查站。等待檢查通過的同時,飛機也同時登機。我們就在一路順暢的情況下,才剛坐在機上位置,飛機就起飛了,再見了,越南!
但我的心中還是留著你的回憶。這五天四夜的點滴,我試圖用文字表達出我旅程中的心歷路程,但是文字仍然體現不出我心中的感動。原來,越南這塊土地是如此的美麗,報章傳媒的污名化,讓純淨的天堂染上一層陰影,同樣的越南的文化是因應她的時空背景,所蘊釀出珍貴寶藏,我們應該予以尊重,換個角度去思索,或許可以得到的更多。






[1] 中青旅遨遊-河內http://www.aoyou.com/AoyouNewDestUI/ViewInfoC3601S0.html (96/09/19)
[2] 雅虎旅遊-河內景點 http://hk.travel.yahoo.com/dest/asia/vietnam/hanoi/index.html (96/09/19)
[3] 我車網-河內景點http://www.mycarbbs.com/zjy/dxnbz/200709/16427.html (96/09/19)

[越南行] 體驗學習-諒山朱文安高中、越北高中、邊境一日遊

翌日,96年9月8日約六點半晨喚梳洗後,七點小江一行人接送我們去吃早餐烤肉河粉,類似涼麵,不過醬汁是由魚露所調味而成的,搭配一盤現烤的豬肉肉片與生菜,清爽又不會太油膩。享用完早餐後,我們驅車前往表姊所任職的朱文安高中,欲訪問參觀瞭解越南的教育體制,而進行的台越交流。但因為事前未有良善的聯絡管道,導致吃了一個閉門羹,名義上次校長領導者不在場,無法做決策,換言之沒有一個人敢做決定,讓我們這群不速之客參觀。我們也不想為難表姊,因此就試看看其他所高校。稍後轉換陣地,驅車開往越北高中設法進行溝通。但答案是預期中的不順利,在等待的途中,有一位懂漢語的老師經過,試圖用漢語與我們對話溝通,也設法與校務行政人員解釋我們的來意,不過保守的校風還是需要事前嚴謹的審核,必須要有參觀證才准許進入。正當我們黯然要離去之時,那位老師邀請我們去他家坐坐聊天,因此我們一行人前往在越北高中旁邊的老師宿舍。

越南人是好客的民族,那位老師是越北高中交越南語的老師,是諒山當地人。雖今年已經高齡六十歲,但因熱愛漢語自學研讀,活到老學到老,看到遠道而來且說漢語的我們,興高采烈的歡迎我們。並且還向我們敬酒。敬酒是越南文化之中,對貴客的尊重。無論會不會喝酒,一定要淺酌、豪氣甚至要乾杯,在我看來,這種喝酒的文化,對於我們這群不會喝酒的菜鳥,簡直是一種煎熬。他倒了約十cc的高梁在小茶杯中,我光是聞了就頭皮發麻,不過還是鼓起勇氣啜了一口,頓時感覺到喉嚨灼傷,渾身不自在;轉身看到紹憬滿臉通紅,真不知道他是勇氣還是愛逞強。

在短暫寒暄之中,我們也表達我們想要瞭解越南文化與他們對於台灣想法的來意。老師表示對於台灣的印象是屬於中國經濟繁榮發達的一個省份,雖然未來過台灣,有心嚮往之,但現階段無能力實現。從媒體得知台越跨國婚姻一事,但不是當事者,不宜多作斷言,只能本著第三者的眼光去看待此事。在訪談的過程中,老師很堅持不是親身經歷,不宜多作太多臆測,所以大多數答案都是不確定、不清楚。或許是科學實務精神,不過也增加我訪談的困難性。除了得知對台灣與越南的基本印象之外,對跨國婚姻這部分較薄弱。

告別熱心的老師後,我們前往越南與中國的邊境-新清關一探究竟。諒山有七個關口,而今天我們所拜訪的是其中一個較知名的關口。從市區一路到邊境,窗外景色瞬間變換,由綠油油的稻田到黃澄澄的旱田,熱鬧轉變成荒涼。但是一到邊境又重返嘈雜的氛圍。邊境旁的小市集,是中國與越南進行貿易交流的場所,許多進口商會大量進口一些中國製品來此地,所以遇見懂漢語的中國人或越南人機率甚高。我們在一家批發衣服的商店遇見一位中國籍的婦女,很和藹的與我們介紹和回應我們的問題,並推薦我們中國餐廳也是不錯的選擇。只可惜通關需要證明,因此我們並未嘗試去中國城餐廳。進而去附近的海鮮餐廳品嚐我們的午餐。此家餐廳坐落於紅河旁,可以邊品嚐美食邊欣賞窗外風景,實為人生一大享受。在用餐過程,我的姪子(約五歲)進食不多,被我表姊勸食,鼓勵他多吃飯才會長的高高壯壯,沒想到頑皮的姪子竟然說道:我喝酒比較多。由此可見越南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喝酒,飲酒文化實在不容小覷。

用過餐約略是中午休息時候,依照越南人的作息是該小憩一會,我們也受了當地明顯的社會化影響,正期待回旅館放鬆的我們,明顯的是有些倦意,但聽到大表哥要請我們喝下午茶,也不忍心婉拒他的盛情邀約,便逕行前往赴約。
大表哥在國營郵局工作,並兼職許多副業,現在正準備來台灣投資。在我看來是個標準的生意人,非常有交際手腕。在品嚐完芒果冰沙後,大表哥遂邀請我們去他家坐坐。映入眼簾的是一棟豪華的洋房,可以看出來大表哥的事業應該如日中天,他也不免俗的一直向老師、紹憬敬酒,真可說是盛情難卻。在一番激戰後,大家都明顯的疲倦了,於是解散回旅館小憩,慶幸結束這場敬酒之行。

稍作休息後,應二舅舅的叮囑,未曾返越掃墓的我,來到家族在後山的墓園。原以為只是捻香祈願,到目的我才深深明白我的愚昧。墓碑在山間裡,必須徒步走上去,而且野草茂密早已高過人,我這個城市的小孩,被這大陣仗震懾不已,緩步向上攀爬,甚至還被野草割得傷痕累累,為了祖先們,這些誠意是值得的。祭祀用的祭品大致上來說跟中國一樣,鮮花蔬果、糕餅類、水與米酒等,捻香與蠟燭一同祈禱許願,期盼祖先保佑子孫平安健康、順利美滿。這些是我素未謀面的親人,睽違了十幾年後的相見。

由於山裡泥濘不堪,故下山後我們逕行回到旅館沖洗一番,順道處理我的傷口,證明我努力過的痕跡。因大修老師隔日一早的班機,所以舅舅一行人為我們舉辦餞行,換言之,這是我們在諒山的最後一日。
之前小江有跟我說道,今晚整個家族的人會到齊,那時我就有預感會很壯觀,果然不出我所料,約略三十人的大陣仗,圍成三桌好不熱鬧。紹憬、蓁蓁嘆為觀止,人數如此眾多的大家族。透過輩分依序入列,老師想當然爾坐落首席,為主要客人,亦是敬酒買醉的主要對象。菜色就如同上述一樣大同小異,以酸甜清淡為主軸,從新鮮的食材中滿足味蕾的喜悅。沒有離情依依的感傷,因為我知道我們還會在相聚的。忽然,大表哥把我叫到一旁,說是要我逐自每桌敬酒,天知道我的酒量差,還好小舅舅幫擋駕,最後我用拍照來表示我的敬意,與在場每位親戚朋友留影紀念取代喝酒醉醺醺的窘境。就在酒酣飯飽之際,緩緩的劃下今日的句點。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越南行] 96/09/07 體驗學習-諒山三青寺、二青洞、末城

***
翌日,96年9月7日諒山旅社一宿後,約七點左右就前往附近的捲潤餅店享受早餐。這是越南道地的風味小吃,是一種用麵粉混著水蒸熟成圓片狀的薄面,中間隨意加些肉末或雞蛋,再捲成類似春捲貌,加以魚露作為調味沾料(含糖醋、醬油、肉末、魚露、辣椒、香菜)即可享用酸酸甜甜的好滋味。這家早餐捲餅店一早就門庭若市、座無虛席,不管婆婆媽媽、男女老少皆上門享用捲餅的好滋味。通常大家都點一顆含蛋和一盤約七、八個肉末捲餅就夠飽足了。

因表姊校內有公務在身,故參觀朱文安高中的行程延後一天(因星期六還是正常上課)。今日為諒山名勝古蹟人文深度一日遊。首先,上午為拜訪越南的親戚朋友,藉由噓寒問暖,深入到越南親戚家庭觀察與台灣異同的人文事物。由二表哥驅車前往三舅舅家。三舅舅是個健談熱心的人,話匣子一開啟就無法停止,殷切問候我們這群遠到來訪的客人。三舅之前從事公務人員一職,退休後在家門外開始擺攤做生意,話說母親家族裡盡是做生意的人才,除了三舅之外,二舅舅、二姨丈、小舅舅、大表哥等都在從事買賣貿易。辯才無礙、擅長與人交際正是我們家族所擁有的一種特質。三舅舅試著拋出許多議題與我們分享,互相交流台越之間不同的觀點:諸如日常生活與婚姻育兒等的課題。下述為歸納之觀點:
一、作息時間的差異
三舅舅詢問我們是否會回家吃午餐,我們表示通常是在校或是在公司裡享用外食便當。他則是反應說是否是離家太遠、來不及回去吃午餐,但我們表示台灣的習慣是共度晚餐比較常見,午餐大多是不會特地返家享用,三舅舅則對我們的回答表示詫異。越南人的作息通常是有午餐時間,十二點一到學生們就紛紛返家享用午餐,稍作小憩,等到下午兩點再陸續返回工作崗位上,所以中午休息時間,幾乎各地都在唱空城計,不過餐館或咖啡廳的人潮卻滾滾來襲。
二、婚姻育兒觀念的歧異
我很久未曾回去過越南,前次返越還是個可愛小女孩,這次卻蛻變成小女人,三舅舅也好奇我的感情生活,一直鼓吹我要嫁給當地人,早日結婚生子,子孫滿堂大福氣。但越南政府當局有管制人民生兒數量,一戶不得多於三個,否則會剝奪戶長的工作權利;換言之,越南政府的兩胎化政策是限制出生率的激增;反觀台灣現在面臨到少子化的危機,政府還要拿獎金補助多於三胎的家庭,因面臨到潮流鉅變趨勢,有關男女之間的議題素多爭端,進而去影響人之行為動機。
三、對台灣印象的謬思
由於台灣平均所得高於越南,在他們眼中我們物質生活明顯優渥,理所當然精神生活也是充實快樂的;但殊不知台灣因壓力產生憂鬱症的人數日益遽增。有錢真的快樂嘛?實在是令人值得省思。

接著挨家挨戶拜訪各路親戚(大阿姨、二姨丈、小舅舅、二舅舅、大舅媽等),但相同的是,他們皆親切款待我們這群不速之客,閒話家常。大阿姨身體微恙,卻又熱情招待,說看到我彷彿看到我母親的影子;二姨丈自從喪偶之後總是鬱鬱寡歡,希望他能振作;小舅舅家在二姨丈家附近,皆是在自家一樓擺雜貨做生意,越南商家都習慣在自家一樓作為店面用途。二舅舅家是開河粉店,但由於長期臥病,現在再考慮退休養老;大舅媽則拿出我和大表姊曾經拍過的照片回味紀念,大表姊現在已嫁為人妻,也升格為人母了。

後來小舅媽應我們的要求,帶我們去越南旗袍-長杉。長衫是越南女性獨特的傳統服飾,通常以絲綢類質料輕盈軟薄的布料裁剪。越南長衫除了手工精細考究外, 還相當講究穿著的身段,因此每個人穿起來都要非常合身好看。這種已成為越南國服的傳統服飾,有點類似中國的旗袍,但衣服自腰以下開高衩,配上同花式或白色布料的寬鬆長褲,不論蹲、坐、騎車都很方便,長衫部分,腰部以上裁剪得非常合身,腰部以下寬敞,左右各開叉至腰部,內著寬筒喇叭褲,極合身的上衣配上飄逸的裙擺及長褲,無疑將嬌小的身材襯托得更優美。順應當地風俗民情,因此我和蓁蓁同學不可免俗地各自訂購一件,一套是越南盾五十萬元,折合台幣約一千元左右。在量尺寸的過程中,一直被店員稱讚高窕的身材,讓我覺得很害羞,在我們台灣的嚴格審美觀之下,只有名模瘦死人不償命的身材,才會讓人誇獎吧;但越南人平均來說體型算比較嬌小,因此在比較作用對照下,我們才會被津津樂道。

關於諒山景點部分
●三青寺:建立于黎朝,據“大南一統志”一書中記載:“三青寺坐落於永寨社的石山洞之中(今為諒山市三青坊)。經過時間的推移,三青寺還保留著其原始的迷人,它象一塊磁石,吸引著許多中外旅來參觀、欣賞。
石洞裏邊的石牆上浮雕著佛像,這尊被刻於XV世紀的石像的建築之偉,涉計之妙,景觀之美具有較高的佛教藝術價值。蔭絲湖的綠水長年累月滿滿的。抬頭看上去,旅客一定被天然的石鐘乳千形萬狀地擺列著吸引住,站在它面前,你頓感心曠神怡,目不暇接,猶如進入仙境一般。據說越戰當時,三青寺的洞穴曾被當作防空洞使用,冬暖夏涼非常舒適。
●二青洞:三青與二青洞這些文化名勝與吳適士先生的名聲有著密切的關係。1777年-1780年期間他被選為諒山省鎮都官。就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吳先生全力以赴地把諒山省的政治-經濟並駕齊驅,特別是文化等方面不斷地向上發展。且發現鎮營八景,其中二青洞作出了貢獻。
1779年5月吳先生開始領導工匠們進行開鑿石洞的基礎,東邊的地勢較高,適合用於修建供奉孔子、老子、佛薩等三位聖人。二青洞位於三青寺之下,是個全長500米、風景優美的天然之寺,是屬於珍貴的鐘乳石窟、深不見底,為標準大自然神奇的教室,除了石筍、石柱之外,因滲透而聚集的湖泊,更讓人看得瞠目結舌。如今,本遺址的四壁上還保留下來著各詩人、名人的碑文。二青石窟是諒山珍貴的歷史遺產,是越南藝術寶庫中的一塊寶。唯一的遺憾是在參觀的洞穴口,有著觀光客垃圾或是刻印的破壞,讓這塊天地蒙上一層陰影。
●望夫石:坐落於二青、三青名勝群體之中,望夫石隱含在其中一個感動的傳說故事。望夫之婦在高高山上懷裏抱著孩子等著丈夫回來的形象已走進了越南民族的心靈深處,是越南婦女始終如一的象徵。象徵越戰時期,婦女對其歸人的期盼。
●末城遺跡:坐落於本市三青坊地區,至今留下的就是山谷之間的兩段石城牆。這一舉國聞名的末朝城遺址是越南封建時期的軍事防禦工程的。如今,本工程已被排列為國家歷史遺址並開始得到重視,國家對其進行整修、恢復工作,使其成為旅遊勝地。中外旅客來諒山都喜歡去遊覽此地。但因越戰而損毀甚多,現今只剩一小段遺址提供參觀。
末城遺址底下有一家露天咖啡廳,從山上眺望環伺四周景觀,一覽無遺。據說,晚上的夜景更是令人稱道不絕,諒山境內的點點星光與燈火,點綴得美不勝收。坐在青山綠地之間,享用茶點與飲品,愜意度過午後時光。

關於他們的如廁文化,有些地方是令我不敢恭維;郊區較偏僻地域的廁所是沒有門的,我們還要用雨傘遮掩充當門簾,設施簡便只有一條渠溝,沖水還要手動用杓子一匙匙沖洗,都市較城市地域的廁所就正常,通常是在百貨公司或觀光景點,如廁需要給5000元越南盾,折合台幣十元的小費,門口會坐著一至二位的收費人員,依序排隊如廁。不過廁所也常常面臨被破壞的窘境,甚至有的婆婆媽媽如廁不鎖門,真讓人看了大冒冷汗。

餐飲就如同前日所述,不多贅述。但唯一要補充的是,越人喜歡吃很多特別的食材:如紅燒駱駝肉、炸蜜蜂、炸蜂蛹、鴨仔蛋等,分別搭配不同的醬汁:醬油加一顆水煮蛋、魚露、蝦露等,味道雖刺鼻,但卻是風味十足、口齒留香。尤其是講究新鮮的食材,不論是豬牛羊、雞鴨魚皆是上上之選的新鮮,所以不用多用酌料直接清蒸或水煮,品嚐最原始的好滋味。因此熱量不高,雖餐餐飲食正常,但很少看到越南人體重過胖。

另外有趣的是,越南的飲酒文化,讓外來客的我們著實大吃一驚。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飲酒,不論是早餐的牛肉河粉,中午的海鮮大餐,傍晚的全陸特餐都可以隨餐飲酒,不管是啤酒或是清酒、高梁或是紹興皆是一杯接著一杯,喝的不亦樂乎。而且長輩不會禁止孩子飲酒,甚至對於男性青少年或男童,還會邀他們一同飲酒作樂。尤其是他們的敬酒文化,對於來訪的貴客會獻上酒表示心意,該貴客需要乾杯以示禮貌。但是他們會不斷灌酒,讓差酒量的我們無力招架。他們的飲酒文化,就跟喝茶一樣稀鬆平常,是一種生活禮儀,也象徵一種豪氣相挺的義氣。越人的好客禮儀過程繁複,湊熱鬧也不落人後,尤其是友人來訪之際,更是盛大的襬宴款待。

夜晚隨性漫步在旅館咫尺的室內夜市,與台灣的夜市沒有兩樣。家電至3C產品,衣服至飾品,餐飲至遊戲攤,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在這裡發現越人的殺價能力是不能小覷的,樣樣都可以殺價,樣樣都可以砍價,凹到老闆臉色都有點鐵青了,還從容不迫。晃完一圈後,一夥人跑到我們旅館房內來交際,互相交換戰利品小禮物。我拿了我愛吃的薄荷巧克力,評價不一,他們對於甜食比較沒特別喜好的感覺。接著就交流越南的撲克牌玩法與台灣有何異同,在台灣黑桃是最大、而越南黑桃卻是最小的。


關於語言議題,我有察覺越人雖在國小有接受英語教育,但是普遍來說,在越南英文並不通用,歸咎於英文和越南文皆屬於拼音系統,發音容易混淆,所以英文在越南除了在河內較大觀光景點,在諒山鄉村地帶是完全不管用的,懂漢語的人甚至比懂英文的人還要多。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也是傳達訊息與情感的媒介。透著用越南語交談,讓他們接收到我們的善意,進而也改變我認同的歷程。身在兩個文化間的我,母語已被強勢語言漢化,殘留下來的僅是完整的聽力、說讀寫的能力離我遙遠矣。這次到異文化體驗,學習到他們所使用的語言,透過口語與文字述說許多越人的風俗民情,什麼樣在地文化讓他們使用這些語言字彙,透過儒化代代相傳下去。就如同ABC一樣,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學習,從一開始排斥到現今的接受,之中的改變,或許是這趟旅行最大的收穫,因為找回我原生的認同情感。

回憶起兒時記憶,我似乎竭力隱瞞我的母國文化,把自己歸類成百分百的台灣人,雖然聽得懂母語,卻遲疑不敢面對它;身處在漢族沙文主義文化掛帥的年代,一向喜歡低調的我,只能隱藏不說,即使人們看到我的姓名就會一目瞭然。當時覺得被追問的滋味很不舒服,彷彿明顯劃分族群間的界線,奚落我不屬於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不敢學越南話,害怕有人會發現我不一樣的身分,曾經有一度,我恨透了我這個身分。

如今,想起當初的我,感覺實在愚昧至極。我的血液裡充滿了越南人的熱情與堅毅,面對困難仍勇往直前;我的內心仍存著富有傳統文化的保守情操,做事有原則不妥協;我的靈魂仍牽繫著那塊土地,住著我的至親與我的家鄉。現在的我認同我的原生文化,原來越南話有著這麼優美的腔調,原來摩托車可以這麼隨性的奔馳,原來生活也是可以忙裡偷閒…。我的認同歷程由一開始的抗拒排斥到現今的坦然釋懷,我開始接受另外一個身分的我。

[越南行] 96/09/06 體驗學習-河內師範大學

越南體驗學習
2007年09月06日至2007年09月10日

清晨、天濛濛細雨,在偌大的街道上,冷冷清清。黝黑的寂靜,只有路燈在一旁灑下微醺的光明。驅車前往桃園國際機場,坐上第一班開往越南河內的班機。

清晨六點二十五分,在第一航廈9A櫃檯集合取票,準備八點二十五分登機前往,與親屬好友相互道別祝福後,緩緩走向出境的旅途。

Check 行李與隨身行李、護照、登機證等,一切準備就緒後,遂行前往5A登機處等待。聽從廣播的指示,畫下了我第一次自助旅行的旅程。

華航以服務聞名國際(先不論其飛安問題肇事率也遠近馳名),上機空姐和藹的問候,溫暖遊子飄蕩的心情。貼心的毛毯、熱騰騰的茶飲皆無微不致。甚至對於我事先未告知茹素之事,仍給予適當的處置,實在非常感謝。就在酒足飯飽之際,歷時兩個半小時的飛行,在當地時間十點三十五降落在河內機場。

河內機場,甫下機就給人一種嚴重肅穆的感受。身著咖啡色的警察環伺現場每個旅客,就如同嫌疑犯般,緊迫盯人讓人喘不過氣。不同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親切氛圍(私心以為),在入境時,耗費良久。而且我們四人台灣人同行,只有我被問話(囧很大)。等到拿好行李已經快十一點了,給前來接機的小舅舅一行人等候許久,實屬抱歉。

越南當地與台灣有一個小時的時差,越南當地十一點就等於台灣時間十二點。睽違已久的重逢,正所謂近鄉情怯,我緊張到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先前準備好的越南話問候語全都無用武之地,只能再一旁傻笑帶過。一邊用不流利的越南話結結巴巴自我介紹,一邊向翻譯小江求救。

小江是我表弟的女朋友,大學主修漢語,過去兩年曾在大陸的桂林學習中文,她說得可是一口標準的北京普通話。這次來當我們這五天的導遊兼翻譯,是個優質的語文界人才,建立起我們與越南之間的橋樑。

於是我們一行人坐上箱型車,前往覓食午餐,在河內一家中等價位的餐廳駐留。舅舅點滿一桌道地的越南菜,盛情的款待遠道而來的我們。越南人的大食量讓我們台灣旅客大開眼界,連小江這種小SIZE的體格,進食幾乎是我的兩倍多。
而且茹素的我無福享受口服之慾,只能吃點清淡的燙青菜、炸豆腐。不過對於其他同行的夥伴們,對於清淡涼爽越南菜,接受度似乎頗高。且他們一定要吃米飯才會覺得有飽足感,對我們台灣人小食量似乎不太能理解。在進食中不斷請我們多吃一點,深怕我們會沒吃飽。
關於越南菜的飲食特色主要是以魚露為主軸發展而出,涼伴前菜是用蘿蔔絲與小黃瓜加上醋與魚露醃製而成,灑上些許花生粉點綴,口感是酸甜且有脆度,十分適合夏天開胃。這也難怪越南人儘管吃的多,但是體脂肪過高的人數也不多,走在街上比比皆是纖細苗條的人們。

他們醃製的配菜種類繁多,且每道菜都會用到魚露,因此,酌料的學問十分深奧。對於烤雞要沾何種沾醬,水煮鴨要搵何種料,蒸魚要用哪種調味料,炸豬如何變清爽排油膩,都十分講究。且不時會有令人驚艷的食材,如炸蜜蜂或是紅燒駱駝肉等,讓我們看了嘖嘖稱奇。另外越南人吃飯一定要搭配飲料,成年男子會點啤酒來小酌,女子可點可樂或礦泉水飲用。他們不會避諱小孩喝酒,並且鼓勵男孩童喝點小酒。對於遠道而來的客人,則會敬酒以示禮貌,客人則是要回酒表示。

越南人是一個很注重禮節倫理的民族。先不論其稱謂名稱敬詞的多寡,讓學習越語的外國人多頭痛,光是吃飯要用問候語,請所有長輩吃飯,這道冗長的手續不能省略,不然會被其視為不禮貌。換言之,家裡人數越多,一個一個人問候時間就會越長越久。

吃飽飯後,越南人習慣休息,享受下午茶時刻。這是從法國殖民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通常越南人中午習慣回家吃飯,並且小憩片刻,到兩點之後才陸續回到工作崗位上。所以在越南可以看到有趣的情形,銀行中午是不營業的。彷彿街上是個空城計,唯有在飯館或是小吃店才會看到有人潮。且招呼客人都在外餐館,因為自己準備的時間費用成本太大,要花費的功夫較多,比如煮一隻雞,要從宰殺到拔毛、烹煮,所耗費的時間到不如到外面款待還要實際。

下午茶通常喝杯道地的咖啡,或是茶點、果汁,長話家常。我們則是趁著空檔去銀行兌換越南盾,當天兌換是100USD比1660000VND。一張十萬就等於台幣兩百元、一張一萬就等於台幣二十元,以此類推。所以在越南,總有種很富裕的貨幣幻覺。

在下午茶的小憩時刻,我試著用不流利的越南話與我小舅舅溝通,不過卻未起太大的互動,畢竟只是單方面的溝通,我聽得懂他說的話,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我的想法。同行同學更不用說了,只能在旁乾瞪眼。這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語言障礙的窘境。不過我設法產生聯繫交流,利用越南語的數字教學,讓小舅舅和我們這群台灣來的朋友對話,試著消弭那層國界的隔閡。

片晌後,一行人逕行前往河內師範大學,想要進行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但是行前並未有良善的聯繫,尚未取得採訪證明,故有實質上的訪談障礙,一切進行並未同想像中的順利。由於三表姐是該所大學畢業,現職越南朱文安高中的地理老師,由她試著溝通懇談,本應以為會順利核准,但礙於越南的政體制度面,是極為保守且封閉,不歡迎外國人訪問,且校中無人敢承擔責任風險,所以閉門羹的理由多半是領導者未取得聯繫,不敢貿然做決策。不管是在國際關係系所(外交系)、還是外籍生居多的語言學系,皆是無功而返,只拿了該系所文宣匆匆告辭。且該日是新生入學報到日,看到許多大學新鮮人跟我們一樣在校園奔走,覺得十分有趣。

最後終於在表姐曾經就讀的地理系所,與他們的副主任見面交流。大修老師用流利的英文回答應對,相互交換意見。瞭解該校的學校組織、學制等,以及未來就業出路、發展與願景,希望透過這次第一次接觸,能建立起雙方交流的橋樑。就在雙方留下聯絡方式下,在此劃下一個句點。

此外,我們在校園中有訪談到一位懂英文的研究所學生,碰巧遇到其姊姊因工作關係,透過跨國婚姻來到台灣,過得很幸福快樂,對於台灣的印象極佳。台籍姊夫對於她姊姊的重視與愛護,不論國籍的異同,都能如此真摯幸福。

但是這畢竟是特例,在台灣遇到許多社會案例、媒體傳遞的負面消息[1],外籍配偶的文化適應問題、新台灣之子的學習障礙等皆是亟欲解決的議題。因語言障礙所帶來的訪談限制,我只好透過翻譯小將來進行深入的瞭解。

小江(本名范香江,1983年生。) 是北越諒山人[2],是土生土長的越南在地人。因大學就讀漢語系,在去年在中國廣西桂林進修學習,歸國後,說著標準且流利的中文,是個中越翻譯的人才。透過她的講述,讓我印證了幾個觀點:
一、越南文化傳統的延續
自恃為正統文化的傳承者,通常接受高等教育的越南人,不會嫁到他國為異國婚姻。她以為只有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鄉村女子,為了賺錢才會遠嫁到異鄉。因為本國人受過高等教育,在該地容易謀求到優渥的職缺,且自身條件也易選到適合的伴侶,並不用透過跨國婚姻謀生。

二、仲介滋生的問題眾多
仲介是大部分媒介跨國婚姻的主導者,通常他們會去鄉村矇騙涉世未深的女子,利用資訊不對稱,來製造台灣美景,使之掉入逐夢陷阱,而卻隻字未提來台後的適應問題與其他應注意事項,進而從中謀取暴利,大賺黑心錢。而來台後的外籍配偶所衍生的眾多問題,卻不設法協助解決,使她們對台灣印象落差非常大。而越南政府也用短片(對台灣負面形象居多)宣導該國女性不要嫁來台灣,播出後的效果有效的遏止過多外籍配偶的移出。

三、為了真愛?為了錢?
這個問題讓小江猶豫了一下,她說見仁見智。有的人是因為真愛,當然也有人是為了錢。這個問題是不分國籍的,是個人的問題居多。不過她說如果是她,應該是不會嫁來台灣,因為她已經找到適合的對象(轉身看我表弟一眼)。我則笑說:如果你們沒有在一起的話勒?她也沒給我一個確定的答案,就說遇到對的人比較重要。(原文:如果我有機會出去,一定是因為愛。但現階段不可能。因為我有阿權[表弟名]。自己有內涵[受過教育]的人,一定都是找越南人的。)
越南女性把丈夫當成一片天空,只想留在心儀的他身邊,這幾天辛苦導遊兼翻譯的重責大任,我想也是看在我表弟的面子上吧?
越南女性很能幹,不論是家務或是工作職場上都處置的井然有序,但是她們卻甘願在丈夫身旁,當個貼心、唯唯諾諾的小女人,是標準傳統的女性。從我越南親戚們的例子上,發現到女性掌管家理財物以及大大小小的雜事,不論是孩子的教養問題,或是家中雜貨店的生意,都處理的有聲有色。但重大決策仍在男性手中。可以解釋成女性的能幹,是因為越戰時期,男性全都從軍行,所必須一肩扛起家中所有家務,進而演變成現今越南女性的堅毅。而其個性又能滿足大男人主義的傳統社會,所以在台弱勢未受台灣女性青睞的男性,為了滿足其虛榮,因而透過跨國婚姻,一方面傳宗接代,一方面滿足被尊敬的心態。

四、想像中台灣與實際的落差
在越南人心中,台灣是一個物質生活普遍優渥的地方。因此嫁來台灣應屬幸福的事情,但為何仍有許多問題產生?
(一)台籍丈夫背景
據統計台越跨國婚姻的台籍男性,普遍所受的教育水準不高,因而在台灣所得收入與社經地位皆居於劣勢,在男性比女性高的比率下,條件劣勢的男性不受到本國女性的青睞,因而向外尋找適合的婚配對象。而已自身所處的國家為拉力,對於所得比台灣低的國家,其物質生活較缺乏為推力,相對台灣高所得為誘因,因而以仲介為媒介的跨國婚姻就此濫觴。
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台灣,貧富差距甚大,雙方皆處劣勢的台籍丈夫與外籍配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更是層出不窮,亟需政府的正視瞭解與設法解決;其中以衍生的下一代新台灣之子為最迫切。在晚婚的台灣社會,目前每四人結婚,就有一人是外籍配偶;換言之,往後台灣人口結構的變化,新台灣之子不在是少數,而是少數中的多數。在其成長過程中,所面臨到學習的障礙,如何設法克服解決?所面臨到的偏見歧視,如何消弭差別待遇?必須從其外籍媽媽來做心理建設與輔導,如何尊重與認同自己的母國文化,而非刻意忽視這些燙手山芋,倘若只是一味的逃避,將會造成社會上更大的犯罪隱憂。
(二)大環境與小環境
一般越南人皆會以偏蓋全的認為台灣是個富裕的國度,疏不知台灣的貧富差距甚大。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5年台灣家庭平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距,首度超過50倍,創下歷史新高。
主計處的數據,過去六年來,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近70萬戶家庭,薪資收入逐年遞減,從2000年的5萬2820元,一路下降到去年的3萬4866元,平均每月不到3000元。 反之,高居社會金字塔頂端的70萬戶高所得家庭,薪資收入則從6年前的162萬1747元逐年向上,去年平均為174萬1660元,平均每月超過14萬5000元[3]。因而嫁來台灣的外籍配偶,本以為可以逃離貧窮,但無奈又陷入另外一種貧窮裡。
(三)未來前景
(1)如果能將新台灣之子,妥善發揮他們的第二外語專長,透過語言翻譯長才,成功建立台越或其他東南亞地域之間的經貿往來,將台灣成功推向東南亞市場,產生更多商業競爭力,台灣之名將會遠近馳名。
(2)不同文化間的涵化,截長補短,將使本國該文化更添加異國風情,且更有特色。多元文化的豐富生活,將會在台灣這個土地上發光發熱。

觀察到的台越文化差異
一、摩托車以打檔車居多,在河內騎機車的人口眾多,一輛接一輛、車水馬龍、人車鼎沸。交通號誌少,都是靠感覺行駛。有些車恣意蛇行,從外車道切入內車道是稀鬆平常的小事,瞬間迴轉更是小CASE,行人忽然衝出也不打緊,誇張的是沿路按喇叭這一件事情。我從來不知道喇叭聲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這麼悅耳,彷彿在跟你問候:您好、早安。我很好、吃飽沒?有時與音樂合奏起舞,成為節奏輕快的小調,讓人都忍不住哼起一曲。

二、魚露是台灣的醬油。如果說越南是醬料的王國,魚露絕對是主宰之神。加上醋或檸檬,酸酸甜甜好滋味,不論涼拌或是炸、烤、煎或煮,都是好滋味。如果說新竹米粉是台灣特產,越南河粉就是他們聞名全球的產物。不論是清燉牛肉、雞肉、豬肉河粉,或是烤豬肉河粉,都是讓人口齒留香。不管早餐或是晚餐,越南人都愛吃河粉,所以街頭巷尾比比皆是河粉店鋪,甚至在河內市區街道上,商家背著扁擔上面放著簡單煮食用具,放幾張小板凳,名副其實的河粉路邊攤,盤子上擺滿生的肉品,利用滾燙的熱湯涮熟,加上河粉就可以上桌了;儘管衛生有待商榷,但濃厚的越南風味卻滿溢無盡。

三、女生不穿短褲。儘管是如此悶熱的河內市區,穿短褲或裙子的人少之又少。他們觀念認為穿短褲是不夠禮貌,穿裙子則是特定行業制服才需要。一般人以緊身長褲為主,大部分的女生都會穿高跟鞋,而且已經練就可以全程跑透透且不會酸痛。越南女性較嬌小[4],所以有其穿高跟鞋的需求。在越南人的審美觀,高且豐腴是最完美的女性。以一百六十公分為分水嶺,分為高與矮。但也別過高,因為相對越南男性普遍身高也不高。體重則是要豐腴帶點肉感,不同於台灣喜愛骨感名模的風氣,筆者在越南聽過不下十人說其過瘦,在台灣卻被標準嚴苛的男性友人說需要減肥,截然不同的審美風氣。且越籍父母在選媳婦時,標準為身高不能過矮、不能過瘦且要帶點豐腴,跟台灣傳統社會相似。

四、稱謂的繁瑣
在每一個文化當中,人們運用不同的方式認定和定義親屬關係。由生活在某個特定社會的人們代代相傳而發展出來的。親屬稱謂提供了許多有關社會模式的有效資訊,許多因素影響了人們許親屬互動的方式,或是認知與分類親屬意義的特性。
越人的輩分稱謂是非常複雜的,屬於親屬分類體系中的二分旁系型親屬稱謂。它對親代的六種親屬類型,分別使用不同稱謂。就如同中文稱謂般,令我們這些初學者非常扼腕。敬語和謙稱詞都會弄混淆,有時候甚至把謙稱詞用於平輩、敬語用於晚輩的窘境,常常會讓越南人啼笑皆非。他們有所謂的長輩敬稱語,就。例如:越南話裡是把周遭的人視同自己的親人。所以,看到比自己年紀大的男人,稱呼對方『翁』;看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男人,稱呼對方稱對方『英』;看到比自己年紀小的男人,稱呼對方稱『em』;看到比自己年紀大的女性,稱呼對方稱『婆』;看到和自己稍大的女性,稱呼對方稱『姑』;看到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性,稱呼對方稱『姐』;於自已非常要好的女朋友或是妻子,稱呼對方稱『em』。[5]
[1] 東森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D_soGor-DOo (96/09/10)
TVBS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MX6IIWPwHo (96/09/10)
[2] 諒山省政府官方網站http://www.langson.gov.vn/ (96/09/10)
[3] 載自大紀元報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4/n1544442.htm (96/09/10)
[4] 筆者165cm/49kg,在台灣屬於標準體位,但稍嫌偏胖。(與模特兒相較之下)。
[5] 『翁』的越南文是『o^ng』越南文練工房(96/09/14) http://www.angelfire.com/ex/vn/vnmese.htm 『英』的越南文是『anh』『婆』的越南文是『ba\』『姑』的越南文是『co^』『姐』的越南文是『chi.』